有时候看比赛,真会觉得有些事儿想不通。
就说前阵子那个乒乓球比赛,日本女队对咱们。本来以为会打得挺热闹,结果呢?看得人一头雾水。
日本队的教练中泽锐,不知道怎么想的,第一场就派了个削球手桥本帆乃香,去打王曼昱。
这操作,但凡多看几场球的人,都觉得有点悬。王曼昱是谁啊?打削球那是一绝,力量、旋转、落点,样样都能把削球手折磨死。
教练可能觉得这是个奇兵,能打乱我们的节奏。
想法挺好。
可赛场上,实力就是硬道理。王曼昱哐哐几板子下去,桥本帆乃香就只有满场飞奔捡球的份儿。两局11-3,基本上就是按在地上打。等于白送一分,你说这图啥呢?
这还不算完。
第二场,更绝的来了。他让队里最厉害的小将张本美和,去硬碰咱们的世界第一孙颖莎。
这叫什么?王牌对王牌?听着是挺热血,可问题是,你家的王牌,跟人家的王牌,段位上还有点差距啊。
孙颖莎脑子多好使,节奏控制得死死的,根本不给张本美和发挥她反手特长的机会。三下五除二,又一个3-0。日本队直接就0-2落后了,整个队伍的气儿一下就没了。
后面早田希娜再上场,面对咱们的蒯曼,心气都没了,稀里糊涂也就输了。
一场本来可能还有点悬念的比赛,就因为教练这两个“神机妙算”,变成了一边倒。你说他聪明吧,他确实想了很多战术。你说他蠢吧,这结果也确实是他一手造成的。
这种事儿,看着眼熟不?
一下子就让我想起好些年前,2010年的莫斯科。那会儿咱们女队,简直是无敌的存在,要去拿第八个冠军。决赛打新加坡。
当时的主教练施之皓,可能也是觉得冠军稳了,想得更“长远”。
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惊掉下巴的决定。
把状态最好的老将郭跃给按在了板凳上,派上了更年轻的丁宁和刘诗雯,说要锻炼新人。
在世乒赛决赛的场子上锻炼新人?这心也太大了。他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决赛那种能把人压垮的紧张气氛。
结果,两个小将在高压下全懵了,先后输球。
冠军就这么丢了。
一个八连冠的梦想,就因为一个“为了未来”的聪明想法,碎了一地。这教训,疼了很多年。
有时候,算得太精,想得太远,反倒会忘了眼前最要紧的事。
还有一种“聪明”,是觉得自己太强了,技术上绝对碾压,怎么打都能赢。
这就得说到2004年的雅典了。
那年男单决赛,王皓对韩国的柳承敏。赛前,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这金牌就是王皓的了。他的“直拍横打”技术,太先进了,简直就是为了克制柳承敏那种传统打法而生的。
可能当时队里也是这么想的,觉得技术上稳赢,就没把对手那种拼命的劲儿太当回事。
结果柳承敏那天就像疯了一样。
满场飞奔,每一板球都像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在吼。那种气势,那种不要命的打法,把王皓给打蒙了。他一身的先进技术,根本就没地方使,节奏全乱了。
最后,金牌没了。
一个技术上的王者,输给了一个精神上的“疯子”。
这种感觉,在东京奥运会上又来了一次。混双决赛,许昕和刘诗雯,多稳的一对组合啊。决赛对日本的水谷隼和伊藤美诚,一度2-0领先,形势一片大好。
然后,伊藤美诚也开始“疯”了。
发球抢攻,不讲理地搏杀,怎么凶怎么来。这套打法风险极大,但那天她的运气就是好。
我们的“昕雯联播”组合,习惯了你来我往打节奏、打配合,被这种乱拳一冲,突然就不会打球了。战术调整不够快,或者说,过于相信自己那套成熟的体系,最终眼睁睁看着金牌从手里溜走。
这些赛场上的故事,其实离我们一点都不远。
我们工作的时候,是不是也经常会想搞个“奇招”,弄个花里胡哨的方案,结果却忘了最基本的目标是什么?
或者,有时候我们太相信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觉得某个任务手到擒来,结果被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新人,用最笨的办法给打败了。
想赢,是每个人的本能。但有时候,最聪明的策略,恰恰是最简单、最直接的那个。
拿出你最强的实力,去打你该打的仗。
就这么简单。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