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哈马斯代表团抵达埃及开罗,就加沙停火问题与以色列展开谈判。
核心议题是“20点计划”。
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到场。
他的出现不是偶然——华盛顿仍在主导节奏,但主导不等于掌控。
8月,威特科夫曾对外声称哈马斯“已准备好解除武装”。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哈马斯迅速驳斥:武装抵抗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利,只有在巴勒斯坦建国之后,才可能讨论解除武装。
这不是外交辞令,而是生存逻辑。
对哈马斯而言,武器是谈判桌上的筹码,更是加沙街头最后的屏障。
10月3日,特朗普公开下达最后通牒。
14小时后,哈马斯回应。
速度之快引发猜测:是否准备退出历史舞台?
媒体蜂拥而上,分析文章铺天盖地,仿佛中东和平就在眼前。
但很快,哈马斯官员明确否认:“相关报道毫无根据。”
他们强调,当前谈判仅限人质交换,前提是以军必须先停火并撤出加沙。
解除武装?不在议程之内。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态度强硬:所有被扣押人员未获释前,不会推进“20点计划”的其他内容。
以色列军方同步表态:战争状态未结束,随时准备恢复军事行动。
这不是虚张声势。
以军仍在加沙北部部署重兵,空袭未完全停止,地面部队处于高度戒备。
停火谈判与军事施压同步进行——这是以色列惯用的策略,也是其唯一信任的逻辑。
埃及作为东道主,立场微妙。
开罗明确表示,哈马斯移交武器的问题必须在“巴勒斯坦内部框架下”解决。
这意味着:武器只能交给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法塔赫),绝不能交予以色列。
埃及的底线清晰——绝不允许以色列长期军事控制加沙。
西奈半岛与加沙接壤,一旦以军驻扎加沙,埃及南部安全将直接受威胁。
开罗宁可接受一个由法塔赫主导、保留有限武装能力的加沙,也不愿面对一个被以色列坦克封锁的边境。
卡塔尔未提出新方案,仅重申“通过对话解决争端”。
这种克制有其原因。
卡塔尔曾长期为哈马斯提供政治庇护和资金支持,但在当前国际压力下,必须避免被贴上“支持恐怖主义”标签。
因此,多哈选择退居幕后,将斡旋主导权让予埃及和美国,自身仅维持最低限度参与。
美国的态度最为复杂。
特朗普政府在“20点计划”中明确提出“加沙非军事化”,但将其置于第二阶段执行。
第一阶段仅聚焦三项:停火、人质交换、恢复人道援助。
这种分阶段设计暴露了华盛顿的矛盾心理——既要满足国内强硬派对“彻底摧毁哈马斯”的期待,又需顾及欧洲盟友及中东伙伴的反应。
以色列对此高度警惕。
以方担心,美国在完成第一阶段后便抽身退出,留下一个“名义停火、实质武装”的加沙。
因此,以色列坚持要求在第一阶段即解除哈马斯全部武装。
这等于要求对方先缴械再谈判,几乎不可能实现。
欧洲的反应日益强硬。
10月初,罗马25万人、马德里9万人走上街头,声援巴勒斯坦,要求以色列停止军事行动,并释放“全球坚韧船队”被扣人员。
这些抗议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欧洲民间对加沙人道危机长期积压情绪的总爆发。
欧盟随即宣布启动对以色列制裁方案的审查程序。
英国更进一步,直接暂停与以色列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
要知道,英国曾是以色列在欧洲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
这一转变信号强烈:连传统盟友也开始重新评估与以色列的关系。
在多方角力下,以色列虽掌握军事优势,却难以单方面实现“彻底解除哈马斯武装”的目标。
最现实的路径是:哈马斯将武装力量移交巴勒斯坦权力机构。
这样既满足国际社会对“非军事化”的表面要求,又为巴勒斯坦保留未来应对以色列违约的反制能力。
若以色列明日撕毁协议、试图吞并加沙,至少巴勒斯坦人手中还有牌可打。
9月19日,联合国大会。
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因美国拒发签证,无法亲临现场,仅能通过视频发言。
中国投下关键一票,支持其以视频方式参与。
此举意义重大。
阿巴斯在演讲中明确划清界限:哈马斯对以色列平民的绑架行为,不代表全体巴勒斯坦人民。
这是对国际舆论的直接回应,更是对战后加沙政治合法性的争夺。
美以阻挠阿巴斯出席联合国大会,意图明显——制造“巴勒斯坦无合法代表”的假象,为未来长期控制加沙铺路。
若国际社会接受“加沙无主”的叙事,以色列便可名正言顺推行某种形式的“托管”或“自治”。
但中国等国的支持,使阿巴斯成功发声,重新确认法塔赫作为巴勒斯坦合法代表的地位。
这也间接表明,包括埃及、卡塔尔、欧盟甚至部分美国官员在内的多方,并不反对由法塔赫接手加沙,也不排斥其整合各路武装力量——前提是这一过程由巴勒斯坦内部主导,而非以色列强加。
“20点计划”表面是停火方案,实质是关于“谁统治加沙”的政治博弈。
以色列要的是彻底去武装化、去政治化的加沙,最好由亲以势力管理;哈马斯要保留武装作为谈判筹码,同时争取国际承认其“抵抗合法性”;法塔赫试图借机重返加沙,重建对全巴勒斯坦领土的代表权;埃及要边境安全,绝不允许以军逼近西奈;美国在强硬与务实间摇摆;欧洲则越来越倾向以经济外交手段施压以色列,推动“两国方案”回归。
这些目标彼此冲突,又相互牵制。
真正的停火协议不会是简单停战书,而是一份复杂的权力安排协议。
例如:哈马斯名义解散军事部门,骨干转入巴勒斯坦安全部队;加沙边境由埃及与联合国维和部队共管;人道通道由国际组织运营;以色列获得人质释放与短期安全保证。
但前提是各方愿意妥协。
内塔尼亚胡政府面临极右翼联盟压力,任何被视为“对哈马斯让步”的举动都可能引发内阁倒台。
哈马斯内部同样存在强硬派,反对任何形式缴械。
即便谈判达成协议,执行过程也可能处处受阻。
有网友直言:“这哪是谈停火,分明是在谈谁来收尸。”
加沙已持续近一年战火,基础设施几近全毁,数十万人流离失所,粮食、药品、清洁水极度短缺。
即便明日停火,重建也需十年。
更令人担忧的是,即便哈马斯今日交出所有火箭弹,明日是否又会冒出新抵抗组织?
只要巴勒斯坦问题核心——土地、主权、难民、耶路撒冷地位——未解决,暴力的种子就不会消失。
有中东问题专家尝试探讨一种可能性:哈马斯或许并不想永远存在,而是寻求“体面退场”。
在确保加沙由法塔赫接管、国际社会承认其“抵抗历史”的前提下,逐步转型为纯政治组织。
类似先例并非没有——爱尔兰共和军(IRA)曾从武装组织转型为新芬党,参与议会政治。
但哈马斯处境更复杂,不仅面对以色列,还需应对阿拉伯国家内部政治压力。
这种转型的前提是以色列做出实质性让步:停止定居点扩张、释放政治犯、允许巴勒斯坦在东耶路撒冷建都。
但以当前内塔尼亚胡政府立场,这些几乎不可能。
因此,哈马斯大概率将继续以“武装抵抗者”身份存在,哪怕仅具象征意义。
埃及一直在推动“巴勒斯坦内部和解”方案。
希望法塔赫与哈马斯达成权力分享协议:法塔赫负责行政外交,哈马斯保留部分安全职能但接受统一指挥。
这种安排理想,但操作极难。
两派自2007年加沙内战后势同水火,互信几近于零。
然而,在外部压力下,死敌也可能握手。
被以色列各个击破,不如联合保住最后筹码。
特朗普政府态度也在微妙变化。
尽管特朗普本人偏好“最后通牒”式强硬措辞,但其团队中不乏务实派。
他们清楚,彻底消灭哈马斯不现实,还可能引发更大规模地区冲突。
“20点计划”的分阶段设计,某种程度上是为双方留台阶:第一阶段解决人道与人质问题,稳住局面;第二阶段再谈政治安排。
“先救命、再治病”的思路,比一味喊打更符合现实。
但时间不等人。
加沙医院断电断药,儿童营养不良率飙升,霍乱等传染病随时可能爆发。
国际红十字会警告:若人道援助几周内无法大规模进入,将出现“无法估量的人道灾难”。
在此压力下,各方可能被迫加快谈判节奏,哪怕协议不完美,也需先停火。
此次冲突深刻影响巴勒斯坦内部民意。
过去,哈马斯在加沙支持率虽不低,但远非铁板一块。
自以色列发动大规模空袭与地面进攻后,不少原本批评哈马斯的平民转向支持“抵抗”。
这不是认同绑架平民,而是在绝望中,武装抵抗成了唯一能让世界听见加沙声音的方式。
这种情绪变化,使哈马斯在谈判中反而获得额外底气——只要加沙仍在挨打,国际社会就无法完全孤立他们。
以色列国内民意同样分裂。
主流舆论仍支持军事行动,但越来越多民众质疑:战争要打到何时?
人质家属日日街头抗议,要求政府优先救人;经济界人士担忧长期战争拖累高科技产业与外资信心;军方内部也有声音认为,纯军事手段无法根除哈马斯,必须配合政治解决方案。
这场谈判的本质,不是谁赢谁输,而是在废墟上重建脆弱平衡。
哈马斯不会消失,以色列也不会放弃安全诉求,但双方都明白:继续打下去,只会两败俱伤。
哪怕“20点计划”最终只落实五点,只要换来停火与人道通道开放,对加沙百姓就是天大好消息。
国际社会角色已从“旁观者”变为“不得不介入的参与者”。
中国在联合国支持阿巴斯发言,不只是道义表态,更是对“两国方案”的再次确认;欧盟制裁威胁虽可能雷声大雨点小,但至少改变了过去一味偏袒以色列的格局;非洲与拉美国家也在联合国投下支持巴勒斯坦的票。
这种全球舆论转向,是以色列几十年来从未面对的压力。
真正的转机或许就藏在这种压力中。
当所有人都意识到,没有政治出路的军事胜利只是幻觉时,妥协才可能成为选项。
哈马斯交出武器?也许不会明天发生。
但如果未来某天,他们把枪交到法塔赫手中,而不是埋进沙漠,那或许就是和平真正开始的信号。
当然,这一切仍是假设。
眼下,加沙的孩子在防空洞里数炮弹落下的次数,以色列人质家属在电视前祈祷,埃及外交官熬夜修改协议草案,特朗普的推特账号下一秒可能又发出让全世界屏息的“通牒”。
中东从不缺戏剧性,缺的是愿意坐下来、真正倾听对方痛苦的人。
但哈马斯能在14小时内回应特朗普的最后通牒,是否说明他们其实也等不及要谈了?
只是,谈什么、怎么谈、谁来保证谈好的东西能兑现——这些问题,远比发一条推特难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