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3万项制裁,是什么概念?很多人以为制裁离我们很远,无非是冻结些海外资产,限制点武器出口。但俄罗斯这三年的遭遇,却给我们上了一堂触目惊心的生存课。它告诉我们,现代制裁可以深入到你生活的每一个毛孔,从银行卡到飞机零件,无处不在。这堂课,俄罗斯用血泪付了学费,我们必须听懂。
俄乌冲突爆发至今,对俄罗斯伤害最深的,不是前线的炮火,而是这张从天而降的无形之网。这张网,让一个世界级大国几乎沦为经济孤岛。
一张从天而降的无形之网
你可能很难想象,现代制裁到底有多可怕。
首先是金融绞杀。大部分俄罗斯银行被踢出SWIFT国际结算系统,这等于直接切断了俄罗斯的外贸大动脉。你想买东西?抱歉,付不了款。你想卖东西?抱歉,收不到钱。就连一向标榜“永久中立”的瑞士,都毫不犹豫地冻结了俄罗斯的资产。苹果和谷歌支付也对俄罗斯用户关上了大门,民间的小额交易都变得困难重重。
紧接着是科技窒息。苹果、戴尔暂停产品销售还只是开胃菜,真正的杀招在核心技术。台积电、英特尔、AMD等全球芯片巨头集体断供,让俄罗斯的高科技产业瞬间休克。更致命的是波音公司,它不仅停止销售飞机,连零配件和技术维护都一并切断。一架现代客机离了持续的零件供应和技术支持,就是一堆昂贵的废铁,连安全飞行都无法保证。
然后是舆论封锁和文化隔离。推特、脸书、油管等社交媒体大规模封禁俄罗斯官方账号,甚至连为俄罗斯说句话的个人博主都难逃厄运。环球、华纳、迪士尼的电影在俄罗斯全面下架,让你连看场好莱坞大片都成了奢望。世界舞台的大门,就这样在俄罗斯人面前一扇扇关上。
最要命的,是直击经济命脉的能源打击。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输出国之一,石油和天然气是俄罗斯的钱袋子。但冲突之后,美英带头禁止进口,欧盟则搞出一个“原油限价令”,逼着俄罗斯“打折卖油”。能源收入大幅下滑,连锁反应随之而来:相关企业利润下降,大批工人失业,物价飞涨,面包、牛奶这些最基本的食品价格一路上扬。
俄罗斯的遭遇告诉我们,当一个国家在产业链、金融和科技上存在明显短板时,所谓的“经济全球化”随时可能变成捆住自己的绳索。
幸亏我们手里有这张王牌
看着俄罗斯的困境,我们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同时也感到一丝庆幸。因为俄罗斯用代价趟过的雷区,恰恰照亮了我们这些年坚持走的路有多么正确。这张王牌,就是“独立自主”和“全产业链”。
如果有一天,同样的3万项制裁落到我们头上,我们会怎样?答案是,情况会好得多。
首先,我们有全球独一无二的全产业链布局。联合国确定的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中国是唯一一个全部拥有的国家。这意味着,从一颗螺丝钉到一艘航空母舰,我们都能自己造。即便唯一的短板芯片领域,也在以惊人的速度追赶。当别人想用断供来卡我们脖子时,我们有能力实现自给自足,甚至有能力反制。别忘了,疫情期间,当许多发达国家连口罩和防护服都无法足量生产时,是中国撑起了全球的防疫物资供应。
其次,我们的能源安全体系更加稳固。俄罗斯的经济过于依赖油气出口,结构单一。而我们早就意识到了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在保障全球多元化供应的同时,大力发展风电、光伏、水电、核能。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特高压输电技术领先全球,很多国家的电网都离不开中国的技术支持。真到了撕破脸的那一天,谁先难受还不好说。
再看金融领域。我们早就预见到了SWTIF系统的风险,推出了自己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虽然规模尚小,但已经覆盖了100多个国家,为打破美元霸权埋下了伏笔。在国内,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绝对主导地位,让苹果、谷歌支付根本掀不起风浪。
至于文化和舆论,那就更有趣了。脸书、油管在中国本就影响力有限,反倒是我们的抖音(TikTok)在海外攻城略地,让美国政府头疼不已。想用文化输出和舆论封锁对付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积淀的国家,恐怕是找错了对手。
俄罗斯的经历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大国博弈的残酷底色。它告诉我们,把身家性命系在别人身上是多么危险。真正的安全感,永远来自于自身的强大和不可替代。
这条独立自主的路,我们走对了,但前路依然漫长。未来,我们又会遇到哪些新的“俄罗斯式”难题?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