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蒋校长巴不得咱们赶紧渡江。长江作为天险,自古以来都给北方政权南下造成了阻碍,但是对于解放军几乎没什么阻碍,而且从解放军正式渡江到南京解放只用了三天。要知道当时国军飞机、大炮、舰艇样样齐全,还是海军装备占绝对优势的一方,这事出反常必有妖。长江防线之所以这么不堪一击,除了解放军勇猛之外,少不了国民党内部的内斗。
1949年1月,三大战役胜利后,国民党内部矛盾激化,在桂系李宗仁的倒蒋行动下,蒋校长于1月21日正式通电下野,辞去总统职务。其实与其说他是被赶下台,不如说是以退为进,故意把李宗仁推上总统之位。要知道桂系和蒋介石向来不和,从1929年跟冯玉祥组成反蒋联盟发动中原大战,到1948年淮海战役时,时任华中剿总的桂系二把手白崇禧,手握20万大军坐镇武汉,全程冷眼旁观。他不光自己不肯北上支援徐州,还扣住了蒋校长嫡系宋希濂的14兵团,不让其支援。就这事,蒋校长恨透了他们。
当时双方的心思很明显。白崇禧觉得,淮海丢了这么大的地盘,老蒋肯定得顶住压力下台,到时候自己的大哥、时任副总统的李宗仁就能接替蒋当总统。所以白崇禧一门心思想保存实力,尽量跟中共达成划江而治,让老蒋彻底出局。可老蒋哪能看不出李白二人的心思?
所以淮海战役还没结束,蒋介石就开始布局了。他先让亲信陈诚出任台湾省主席,又把价值5亿的黄金、白银和外汇一股脑转移到台湾,只给南京留了个空架子,这明摆着是在为撤台做准备。而且蒋校长心里也清楚,李宗仁上台后,中共为了减少战争、顺利统一,肯定会拉拢李宗仁和桂系。所以在蒋校长看来,他绝不希望国共北平和谈成功,更不希望李宗仁顶住解放军压力守住长江。
道理很简单:要是李宗仁守住长江,跟中共划江而治,对桂系来说就是天大的好处。到时候江南的资源和美国说不定会全力支持桂系,他蒋校长就会被彻底赶出牌局,连偏安台湾都不可能——坐拥江南半壁的李宗仁肯定不会同意。所以站在蒋校长的角度,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解放军尽早过江,让桂系跟自己一起失败,他提前把资产转移到台湾,安安静静当岛主。至于李宗仁,和谈失败后大陆没他的位置,老蒋在台湾也不会给他留位置。
再说说长江的汛期,每年5到10月,这段时间不适合渡江,所以蒋校长判定解放军会在5月之前,也就是2到4月渡江。为了延缓解放军渡江、给自己布局留时间,蒋校长在1月份就亲自发布求和文稿,抛出跟中共谈判的伎俩,想尽量把解放军拖得久一点。
等到4月21号,离长江涨水期还有一个星期,中共见和谈无望,就发动了渡江战役。而蒋校长在守江这件事上的操作,更让人看不懂。当时白崇禧带着桂系精锐守长江中游,蒋校长的亲信、时任京沪警备总司令的汤恩伯带40万人马守长江下游。要知道长江下游的芜湖、镇江、南京这些地方,是北方军队南下的重点攻防区域,因为这些地段江面窄、渡口多,便于隐蔽和集中突击,可老蒋只在这部署了10万杂牌部队。反而在江阴到上海一线——这里江面宽、渡口少,对国民党来说相对容易防守——让汤恩伯布防了30万精锐。这种反常识的操作,根本不是一个久经沙场的指挥者该干出来的事。
解放军过江之后,面临的情况是西边有武汉的白崇禧集团,东边有上海的20多万国军重兵。于是我军兵分两路,林彪去对付白崇禧,陈毅去对付汤恩伯。当然,汤恩伯早就在上海修好了战壕、碉堡,一副死守上海的架势。至于为什么放着长江天险不守,偏要守上海这个非战略要地,说白了就是表演给英美看——毕竟这里是英美势力在中国的大本营,死守上海能博取西方同情。在蒋校长看来,要是能靠这事让西方大力援助自己,那后续就有更大的操作空间。可他千算万算,汤恩伯的20万军队只撑了10天就全军覆没了。
相比之下,在长江中段防守的白崇禧,一直坚持到1949年12月,才被林彪的四野大军彻底击溃。可以说,这次渡江战役里,蒋校长的套路全显出来了。他虽然谋划着退守台湾,但也借解放军的手消灭了长期跟自己作对的桂系。最后桂系二把手白崇禧兵力尽失,没办法只能去台湾投奔蒋校长;而桂系一把手李宗仁则远赴美国新泽西,开启了长达10多年的隐居生活,直到1965年才回到祖国大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