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如负债一亿,已离开格力,原因并不简单

121     2025-11-23 11:11:11

绿皮火车总有种时代错位的魔力,尤其当你在某个雨夜的硬座车厢里,瞥见一个熟悉的面孔,正低头用塑料叉搅着泡面。

王自如——那个曾经在镜头前拆解手机、言之凿凿分析芯片参数的数码达人,如今却成了隔壁座的大叔,身后行李架上是一只磨损的拉杆箱。

列车广播里夹杂着铁轨的咣当声,他对着镜头坦言:“我欠了一个亿,已经被限高了。”镜头拉近,泡面的热气起伏,像是给这段创业人生自带的特效。

如果你此刻在他的位置,会想什么?

是后悔签下那份对赌协议,还是觉得一切还有翻盘的希望?

亦或者,只想明天能买得起一张卧铺票?

人生的多米诺骨牌有时候就是这样,一张不小心推歪了,后面几百张都只能眼睁睁看着斜倒。

言归正传,王自如的故事其实是中国创业生态的一堂公开课。

一开始,他不过是个热爱电子产品的技术宅,用相机拆手机,用一口标准普通话解构参数,混出了圈子。

2012年初,雷军的盛维基金投了200万,那时候的ZEALER还只是个小作坊,估值800万。

再过两年,OPPO、金立、步步高三家手机厂商投了600万,ZEALER的估值涨到6700万。

钱的味道,是甜的,但也有点辣,辣在喉咙的那种后劲。

但真要说转折,其实2014年和罗永浩那场辩论才是悬疑片的高潮。

那晚,直播间像是法庭,罗永浩拿出一份份赞助合同,按条“拷问”王自如的独立性——“你收了厂商的钱,评测还能信吗?”舆论的天平瞬间倾斜,流量和质疑同样暴涨。

独立评测的牌坊还没立稳,先被时代的风刮歪了。

商业模式的硬伤也埋在这里。

评测视频赚不了几个钱,实验室设备动辄数十万,唯一能变现的维修业务又不得不和手机厂商合作,独立性和营收这对冤家,像是围城里的两口子——谁也离不开谁,谁也不太满意。

更不巧的是,短视频风口一来,长评测的市场瞬间被吞噬,ZEALER的核心壁垒成了流量时代的累赘。

此刻有人会问:创业难,为什么还硬着头皮签对赌协议?

这其实是中国创业圈一场集体式的赌局。

2016年,上海曙辉创业投资中心给ZEALER投了钱,对赌条款就像一只定时炸弹,业绩没完成,2019年炸响了。

3383万本金,12%年化利息,五年下来,利息2030万,再加上违约金、诉讼费和公司遗留债务,王自如背上近一个亿。

个人连带责任——这五个字,不比“真还传”少半分精彩,意思就是:公司还不上,创业者自己掏腰包。

房子、车、存款,通通都得往里填。

法院的强制执行通知像是剧本里的“死亡回音”。

卖了房,卖了车,股份也抛了,窟窿还是没补上。

王自如成了失信人,不能坐高铁,不能住星级酒店。

绿皮火车上的泡面,于是成了他与现实妥协的象征,甚至带点黑色幽默:一个拆解过无数高端手机的男人,如今只能用最便宜的餐食安慰自己。

这不是王自如一个人的独角戏。

张兰、戴威的身影在背后若隐若现。

资本的对赌协议,就像一场扑克局,赢了皆大欢喜,输了就得连本带息还回去。

张兰为俏江南融资签对赌,最后不仅丢了公司,还被列为失信人,在国外打零工。

戴威的ofo押金窟窿至今无人填补,自己成了“老赖标配”。

企业家在牌桌上,往往以为自己是玩家,直到发现自己其实只是筹码。

现实比剧本更讽刺。

同样做数码评测,影视飓风的陈振家家里有钱,不差试错的钱,可以慢慢打磨内容,2023年营收破亿。

而王自如,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

创业不光靠脑子,更得看谁家后院有矿。

可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创业者们大多愿意为自己的“堂哥式倔强”买单。

之前那个“堂哥故事”刷屏:49岁男人创业失败,油嘴滑舌,没成家,成了家族里的“反面教材”。

可评论区里,大家都在同情:输了是笑柄,赢了是英雄。

这种“输了再爬起来”的劲头,大概才是中国故事的主旋律。

王自如没有倒下。

他在视频里说,每天只睡六小时,跑工厂谈合作。

有人在深圳华强北看到他,为一块芯片跟商户讨价还价。

外套还是几年前那一件,手机里存着几十个供应商的微信。

新的创业项目,他仍然想翻盘。

理论上,年营收5000万,净利率能做到20%已属凤毛麟角,还债至少十年。

现实呢?

利息滚雪球,每年406万,别说创业者,普通人光看数字都心梗。

专业视角下,王自如的局很典型。

创业融资,VC喜欢用对赌锁定风险,创业者则在生死线边缘跳舞。

对赌协议的危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成功是偶然,失败是必然”的概率分布。

能赌赢的都是个别案例,大多数人的剧本,只有时间和债务在纠缠。

行业的另一面,是“后浪”们依旧源源不断。

每天中国有1.2万家新公司注册,8000家注销。

大多数结局写得明明白白:赢者通吃,输者自理。

偶尔有人站上风口,成了故事里的主角;更多的人,像王自如一样,在泥里爬起,继续奔跑。

说到这里,冷静多了,心里却未必轻松。

作为旁观者,很难对王自如的抉择指手画脚。

对赌也好,资本也罢,不过是创业棋盘上的必然落子。

只是有时候,现实比剧本更懂讽刺:你以为创业是改变命运的窗口,最后才发现,命运给你装了双层玻璃。

最后,有个问题想留给屏幕前的你:如果你是王自如,面对绿皮火车上的泡面和手机上的催债短信——你会选择认输?

还是像堂哥一样,哪怕被全家人说“败家”,也要再搏一把?

或者,换个角度: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失败”——是个人的能力问题,还是结构性的命运必然?

创业的牌局里,勇气到底值多少钱?

或许,答案只能在下一个车厢里,和王自如一起,慢慢熬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