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个好玩的现象,很多兄弟看财报,就跟去相亲一样,只盯着对方的“收入证明”,一看数字漂亮,就觉得稳了,可以谈婚论嫁了。
但实际上,人家可能背着一身还不完的信用卡债,每个月工资一到手就没了。
这种“账面富贵”,在咱们A股市场里,简直是保留节目,看多了都觉得哭笑不得。
最近就有这么一个典型的例子,一家做电机的公司,三季报一出来,好家伙,归母净利润同比暴增几万倍。
从亏损几万块,一跃变成盈利一千多万。
这数字,刺激不刺激?
如果光看这个,那妥妥的是乌鸡变凤凰,基本面反转,明天就要上讲台分享成功经验了。
再加上公司身上还贴满了“新能源汽车”、“机器人”这种最靓的仔才有的标签,简直就是相亲市场上的顶配,有车有房(概念),还有光明未来(高增长)。
但我们搞投资,得学着当个“老中医”,不能只看西医的化验单,还得号号脉。
你把手搭上去,会发现脉象很乱。
最要命的一根脉,叫“经营性现金流”。
这家公司前三季度的经营性现金流是负的。
这是什么概念?
我用一个草台班子的比喻来解释,你就懂了。
你开了一家面馆,生意火爆,街坊邻里都来吃,一天卖出去1000碗面,每碗10块,账上记着今天收入1万块,利润3000块,开心得飞起。
结果到了晚上关门结账,发现今天收到的全是“白条”,张三说下个月给,李四说等我发工资。
你忙活了一天,腰酸背痛,结果口袋里一分钱现金没多,反而为了买明天的面粉和肉,还得自己先垫钱。
你的面馆“利润”很高,但你的“现金流”是负的。
如果明天供应商上门要货款,你给不出来,你的面馆就得关门。
这家公司的状况,本质上就是这个“白条面馆”。
利润表上的一千多万,不是银行账户里实打实的现金,很大部分是躺在客户那里的“应收账款”。
你看它的应收账款高达八个多亿,比去年又多了不少。
这就很尴尬了,利润是有了,但钱没到手。
而公司每天的运营,员工工资、水电房租、采购原材料,那可都是要花真金白银的。
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就意味着公司的主营业务本身,非但不能造血,还在持续失血,得靠外部输血(比如借钱)来维持。
说到借钱,这就引出了第二根乱脉:债务。
公司的有息负债十几个亿,比去年又涨了三分之一。
一边是主业收不回现金,一边是银行的利息得月月还。
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危险的循环:为了维持运营和扩张,不断借钱;借来的钱又因为客户回款慢,很快烧完;然后只能继续借更多的钱。
这就像一个杂技演员,在独轮车上同时玩好几个火把,看起来很拉风,但只要一口气没接上,或者一阵风吹过来,就可能全盘皆输。
所以,所谓的“基本面反转”,我们得祛魅来看。
从“亏损”到“盈利”,在会计上可能只是调整一下折旧、或者一笔大订单确认了收入,就能实现。
这叫“利润表洗澡”,洗完澡穿上新衣服,看起来人模狗样,但身体底子是不是真的好了,不一定。
真正的反转,是“现金流”的反转,是公司能从自己的生意里,持续不断地赚回真金白银,而不是一堆白条。
现金,才是一家制造企业的硬通货,是它过冬的棉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这背后,其实是整个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辛酸泪。
这家公司以前是做缝纫机电机的,那是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行业,利润比纸还薄。
为了活下去,必须往高科技上靠,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哪个热就搞哪个。
这叫“腾笼换鸟”。
但是,鸟是换了,笼子还是那个笼子。
你想给蔚来、理想、大众这种大车企供货,你以为你是去当“爷”的?
不,你是去当“孙子”的。
车企是出了名的强势,压榨供应商是基本操作。
货你得先给我,钱嘛,不好意思,我们有付款周期,90天、180天,甚至更长。
你还得自己掏钱搞研发,陪着它们一代代升级产品。
这期间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漫长的回款周期,就体现在了财报上:高额的负债和负数的经营现金流。
所以你看,这根本不是一家公司的问题,这是成千上万家从传统行业往新兴产业转型的中国制造企业的共同困境。
它们就像一群在浅滩里快要渴死的鱼,看到了远处大海的浪花(新产业),于是拼了命地往那边蹦。
蹦过去,可能就是星辰大海;但绝大多数,可能就搁浅在半路的沙滩上,被太阳晒成了鱼干。
这种转型,本质上是一场豪赌。
赌赢了,就是下一个时代的王者;赌输了,就是财报上一笔难看的减值。
而我们作为旁观者,看到一份利润暴增的财报,不能简单地跟着热血沸腾,高喊“反转了”。
你得像个老谋深算的债主,扒开那层光鲜的利润表,死死盯住它的现金流和负债表,问一句:兄弟,故事讲得不错,但你下个月的利息,拿什么还?
说到底,投资这事儿,到最后比的不是谁能找到最牛的“成长股”,而是谁能避开最多的“坑”。
很多时候,最大的坑,往往都伪装成最美的机会。
人性就是这样,总喜欢听浪漫的爱情故事,而懒得去看枯燥的体检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