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主题店开进三里屯,死亡话题能“潮”起来吗?
“这家店是卖什么的?”站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北区,25岁的王琳盯着眼前这家黑白配色的店铺,有些迟疑。
橱窗里摆着精致的纸艺风铃,绿植环绕,看起来像是一家文艺生活馆。
直到她走近,看到店名“归丛”下方的小字——“生命关怀空间”,才恍然大悟:这是一家殡葬主题店。
2025年6月,“归丛”把中国首家殡葬主题门店开进了北京最潮的商圈。
消息一出,社交平台上炸开了锅。
有人调侃:“以后逛完酒吧,顺路给自己挑个骨灰盒?”也有人感慨:“终于有个地方能好好聊聊死亡了。”
当殡葬遇上潮流:死亡也可以很“美”
推开“归丛”的玻璃门,扑面而来的不是想象中的压抑,而是温暖的灯光和淡淡的木质香。
一层是“天堂邮局”和“天堂超市”,顾客可以给逝去的亲人写信,投进“燃信筒”,或者像逛便利店一样挑选祭品。
二楼陈列着原创设计的灵盒、寿衣,甚至还有联名款骨灰罐——是的,殡葬用品也开始玩跨界了。
“我们想打破大家对殡葬的刻板印象。”店长李默说,“死亡不该是晦气的,它可以是温暖的、有美感的。”这种理念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95后女孩小雨在这里为去世的宠物狗定制了一场告别仪式,“以前觉得葬礼就是哭丧着脸,但这里让我觉得,告别也可以很体面。”
殡葬展的“尴尬”:场馆宁愿空着也不接?
“归丛”的火爆,让不少人开始思考:既然年轻人能接受殡葬主题店,那殡葬展是不是也能“出圈”?
但现实却泼了一盆冷水。
“去年我们想办一场殡葬文化展,联系了五家展馆,全被拒绝了。”某殡葬行业从业者苦笑道,“理由都一样——‘不吉利’。”即便有场馆勉强接下,也会要求改名,比如“福祉展”“生命文化展”,生怕“晦气”影响后续招商。
这种避讳让中国的殡葬展始终处于边缘。
2024年,全国规模较大的殡葬展不超过5场,且大多在二三线城市低调举办。
相比之下,日本的ENDEX殡葬展每年吸引1.6万观众,展品从机器人诵经到“宇宙葬”应有尽有;美国的NFDA殡葬博览会甚至设有“最美僧侣”评选和入殓师技能大赛,氛围堪比嘉年华。
为什么我们谈“死”色变?
“不是市场需求不存在,而是文化包袱太重。”社会学者张维指出,中国传统中对死亡的忌讳根深蒂固,“比如‘白事’要避讳,展馆担心影响‘彩头’,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但矛盾的是,年轻一代正在重新定义死亡。
宠物葬礼、生前契约(提前规划自己的后事)、甚至“骨灰钻石”等新业态悄然兴起。
00后男生阿杰在“归丛”买了一本《死亡笔记》,“我就是好奇,想提前了解下——毕竟谁都得面对这一天。”
殡葬展的未来:小众突围,还是主流接纳?
尽管“归丛”的成功证明了殡葬商业化的可能性,但业内人士对殡葬展的前景并不乐观。
“短期内,大型展馆很难改变态度。”某会展公司负责人坦言,“可能还是以小众沙龙、文创市集的形式先试水。”
不过,变化已经在发生。
昆明出现了“殡葬买手店”,上海有咖啡馆举办“死亡茶话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论:我们是否准备好,让死亡像出生一样,成为可以公开谈论的生命部分?
或许,当某天殡葬展能像动漫展、咖啡展一样走进北上广的顶级展馆时,我们才真正迈过了那道心理门槛。